平等院的起源
平等院為現存的11世紀佛教建築最重要的參考。除了其精細的工匠技巧,平等院的設計與施工也影響了幾世紀的佛教建築。
現在平等院所建的位置原本為權貴的別莊。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的貴族為了遠離京都的喧囂,而在宇治川畔建了許多別莊建築。藤原道長(966年~1028年)的兒子藤原賴通(992年~1074年)繼承了其父所建的別莊。賴通篤信淨土佛教,故於1052年將別莊改建成寺院群,獻給西方極樂淨土的本佛阿彌陀。他亦在隔年下令建造成為寺院中心的鳳凰堂,此堂原稱阿彌陀堂。
賴通意圖將鳳凰堂比喻成地上之界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他以阿彌陀佛的住處為印象建造寺院,這是希望達到身為淨土佛教信奉者的目標,也就是眾生可因阿彌陀而獲得生命的再生。
在淨土信仰中「末法思想」的教義裡相信釋迦的教誨衰退世界終將陷入混沌。而賴通等信奉者希望重生於此混沌之前,並因阿彌陀之教誨獲得頓悟。賴通等信奉者對阿彌陀的信仰之心對這時代佛教藝術之繁榮作出了貢獻。
1897年,鳳凰堂被指定為國寶。1994年,平等院也被登錄成為了世界遺產。